何东,1961级校友,当代著名旅美小提琴演奏家。曾创作小提琴独奏曲《黎家代表上北京》、大型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等多部优秀作品,82年录制了“迷人的小提琴”和“何东小提琴独奏专集”两盒流行全国及东南亚各国的卡式盒带。旅美后,为宏扬祖国音乐文化,先后录制了个人独奏CD《弦上之诗Ⅰ》、《弦上之诗Ⅱ》、《弦上之诗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业界专业人士和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好评。
2017年3月13日,校友会副会长、艺术实践中心主任雷佳在学校大学城校区音乐厅会议室采访了何东校友。本文根据采访记录整理,并经受访者本人审阅。
“书房里摆着一幅父亲的遗照,苍老,但很慈祥。打从我有记忆开始,就熟悉父亲对我一种特别的目光:关爱、严厉,又略带几分期许。”
何东的父亲,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爱国音乐家何安东。何安东先生从事音乐事业六十多个春秋,经历了中华民族深重灾难与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激情和号召力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革命和音乐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辛勤耕耘,为繁荣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倾尽了一生心血,更把这一份无限深情寄托在儿子何东身上。
“七岁那年,一天我拿两根筷子学着拉琴的模样,嘴里还哼着我熟悉的小曲,父亲看见了,悄悄地跟妈妈说:这孩子可以学琴了。几天以后,父亲弄来一把八分之一的小小提琴,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小提琴演奏历程。”
父亲的严格训练,使何东获得了扎实的“童子功”,幼年时便被赞为“岭南音乐神童”。怀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何安东将儿子送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就读,广州音专热情欢迎这位“岭南音乐神童”,并为他安排了优秀的导师——叶雪庆教授。在音专学习的这三年,是何东一生重要的专科音乐教育经历。“我的小提琴演奏基础是父亲给我打下的,还有在音专三年里打下的,合起来呢,我音乐受教育的时间也就这么短,15岁以后都是自学了。”

何东11岁时与三位姐姐的合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968年,何东被分配到海南岛荒僻的琼中县,成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成员。此时他身上,除了一床薄被子外一无所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何东从布满灰尘和蛛网的仓库意外发现了一把破旧的小提琴,他动手将琴修好,试着拉了几首曲子,这让当地从未听过小提琴的人们如闻天籁。从此,何东和这把“土提琴”成了宣传队的保留节目。“有琴了,没谱子怎么办呢?我就把开始学琴到毕业时所有拉过的曲子,半蒙半试背下来,自己练习。那个地方没有唱片,没有视频资料,没有音乐会,靠什么学习呢,就靠自己喜欢音乐,就靠自己耕耘…每一个乐句要如何拉得准确,我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满腔的热爱,让何东在荒芜的原始森林里坚持学习,从零耕耘。婉转的琴声陪伴着追梦的少年熬过苦涩,成为琼中岁月唯一的慰籍。玉不琢不成器,生活的苦楚并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练就了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坚韧与赤诚,他的音乐造诣也在蕉风椰雨和黎家山歌中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一段经历,亦成为他的成名作《黎家代表上北京》和《鹿回头传奇》的灵感来源。“可以说,这几年铸造了我的人格。应该如何对待艺术,感情如何通过琴声表达出来…如果用非常朴素的方式去演绎,但声音能打动观众,能让他们的心因你的琴声而感动…哪怕是十秒钟,观众也会记住那种被感动和幸福的感觉。”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深入黎村苗寨给山地原住民、山林职工、农场工人和驻军战士演出(约在1969年)

何东和在海南工作的音专老同学们在万泉河边合影留念
技压群芳 展翅高飞
“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
当时,驻海口市的广东民族歌舞团意外地发现“音乐神童”何东竟深藏于五指山里,遂欣喜地将其调入歌舞团中。何东很快在团中崭露头角,不仅担任独奏演员和乐队首席,更为乐队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小提琴手。1977年,何东调进广州交响乐团,挑起乐团重大演出独奏节目的重担,带领交响乐团完成了一场场高质量的音乐会表演,成绩斐然。这时的何东,己成为中国乐坛上炙手可热的闪亮新星,他精湛的琴艺和大气潇洒的舞台风度,赢得许多观众们的喜爱。
艺术道路上,何东从未停下追寻的脚步。1986年,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参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沙加缅度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的招聘。“当时考生有150多位,有许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和东欧的音乐家…最后一关是考视谱,把位高,节奏复杂,速度快。我也不知道怎么完成的。到最后宣布考试结果时,只有我一个人通过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何东一举荣膺交响乐团首位华人全职演奏家。尽管当时何东尚未获得永久居留权,但移民部门因何东杰出的才华而破例批准乐团对他的聘用。从此,何东与世界一流的乐团、指挥家有了频繁的合作。这对何东而言犹如久旱逢甘霖,他如海绵般不断地吸纳养分,开始了小提琴演奏艺术生涯又一段光辉历程。
与此同时,何东致力于小提琴教育事业,并参与组织加州青年交响乐团。为表彰何东在小提琴艺术活动、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加州议会议长签署授予何东“杰出音乐成就奖”。“这个奖激励我继续做我自己该做的事。有的学生因为没钱要终止学习时,我就不收他学费,我的本意是让更多人接受音乐熏陶,这是对社会的贡献。”

何东于1974年在西沙群岛为驻岛部队演出

何东于1978年在广州乐团排练厅与美国著名指挥家齐佩尔排演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何东于1980年演出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何东旅美后第一次回国探望父母亲
故园情深切 传奇鹿回头
“孩子,你是中国人,你一定要学会演奏中国音乐,不然你将来就不够资格做一个中国音乐家。” 父亲的谆谆教诲,何东谨记于心。
早年,何东陆续推出专辑《弦上之诗Ⅰ》、《弦上之诗Ⅱ》、《弦上之诗Ⅲ》,收录的多为中国小提琴名曲,其中更不乏由传统民歌改编而来的乐曲。著名小提琴教授、享誉世界的杰出音乐教育家林耀基先生听完专辑后大加赞扬:“一片乡音,乡情,满耳宫商,洋洋乎盈耳,使人倍感亲切。难怪海外同胞听后都有重返故土,如逢故人之感,其感染力之深,不言而喻。”这正是何东作为旅美音乐家的初衷:演奏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民族音乐精品,用音乐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展示民族风采。
此次,受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小提琴作品百年经典》栏目之邀,何东回国录制《鹿回头传奇》钢琴伴奏版本。对艺术呈现效果近乎苛刻的他并非一开始就答应邀请。“从小提琴演奏的角度,70岁是老人的状态了。加上我当时在海南每天挖八小时的防空洞,留下旧伤,现在拉到中弓时手会发抖。”犹豫不决时,相守相伴的何夫人的鼓励,起了决定性作用:“她不断鼓励我,你能行!…有一次说到‘2017年是我们结婚45周年,你能不能自己演奏,把它献给我们45周年纪念,同时也是送给我的礼物。'我感动地拥吻着妻子,当即就答应她了。”年近古稀的艺术家从美国飞回故乡,时差没倒,一落地就开始排练。完成录音后,何东脸上满是完成重任后的轻松愉悦,身边的何夫人娇羞地笑了。相濡以沫的至臻之情,尽在这无言的感动中。

何东全家福(2011年)
北有梁祝,南有鹿回头。这一部代表中国原创小提琴协奏曲最高水平的《鹿回头传奇》是何东于80年代初创作的,并在当时一举夺得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银奖。乐曲取材自黎族民间音乐元素,正是作曲家饱汲民间音乐瑰宝后的升华。广东省文联原党组书记蔡时英先生赞叹道:“黎族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但没有一位专业作曲家将黎族音乐进行提升、创作。 《鹿回头传奇》是零的突破。”这是中国原创小提琴协奏曲不可多得的精品,更是使黎族人民欢欣鼓舞的宝贵财富。“我觉得哪怕挨再多的苦,如果能够为中国小提琴音乐产生一点点推进作用,能够补一补我们小提琴协奏曲方面的空缺,我就心满意足了。”
一晃几十栽。何东从未忘记就读过的音乐学府,他对母校是深爱,更有期盼:“此次回来,学校的环境、设备让我大开眼界,就是国外一流的音乐学院,也没有这样的规模…我所期待的,是学校能够不断补充好老师。”何谓好的老师,何东认为,除了要具备高超的音乐技艺和专业的音乐素养外,好的人品、能够感染学生的气质以及全身心的热爱更是不可或缺。他深切地期盼,母校不仅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家,更成为一所能够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高等学府:“家长会觉得将孩子送到星海音乐学院,不但能够学习技艺,更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好品格、有艺术家气质,真诚、礼貌、儒雅的人!”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走过磨难岁月的何东并不希望如今的琴童们重走艰辛旧路,但坚韧与踏实确是无论如何不可丢弃的。“我觉得应该给他们多一点鼓励,触动他们思考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如何把拥有的众多资源整合起来,扎扎实实地练习,不哗众取宠。我想他们会比我们更出色!”

后记
从中国到美国、从民族音乐到西洋音乐,何东是驰骋于东西方世界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化的践行者。深厚的音乐底蕴、专注的治学态度、淡泊的高尚品性,共同铸就了何东多彩的艺术人生。衷心祝愿何东艺术之树常青,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