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鹰,我校1979级校友。曾获得五个一工程、文华音乐奖等音乐创作奖百余项,曾任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音乐总监,多次任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此外,还担任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流行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是国际艺术节组织联合会的成员,并入选ABI国际杰出人物名录。代表作品有《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走四方》、《过河》等。

2017年6月8日,校友会副秘书长孙熙然在学校音乐博物馆岭南馆对李海鹰校友进行采访。本文根据采访记录整理,并经受访者的本人审阅。
1989年,一轮《弯弯的月亮》横空升起,光茫四射,照亮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内地流行乐坛,并且久经不衰。这首经典歌曲的词曲作者是李海鹰,我校79级作曲系校友。
“《弯弯的月亮》是我心中最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图画。这个珠江三角洲就是我的故乡——中山南朗。那是一个鱼米之乡,稻田一望无际,美景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当问起《弯弯的月亮》的创作感受时,李海鹰如是说。
除了《弯弯的月亮》,李海鹰还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七子之歌》《我不想说》《走四方》《我的爱对你说》《蔓延》《爱如空气》等。同时,他又是名副其实的跨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短剧作品《过河》《地久天长》《不见不散》,音乐剧作品《未来组合》《寒号鸟》,影视剧音乐作品《鬼子来了》《赛龙夺锦》《黑冰》《背叛》《容誉》、动画片《西游记》及《哪咤》等皆为精品。

2012年,李海鹰开始创立“鹰交响”,初次尝试是把电视剧《亮剑》的主题曲改编成一部交响序曲。20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李海鹰应广东省政协邀约创作了《我们的孙中山》。这部大型交响史诗在各界均获良好反响,也将李海鹰的创作生涯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是一部长达70分钟的交响史诗。实际上这个体裁像清唱剧,对于我来说从来没有尝试过,甚至在写《我们的孙中山》之前,我基本上没写过原创的美声音乐,但这次几乎所有的创作手法都是以美声来表达的。提起这个创作还是很高兴,我希望这种大型的清唱剧、交响乐作品能够为大众所喜欢。”
回顾李海鹰的创作历程,他从流行音乐开始,逐渐向古典音乐转变。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先生曾评价道:“从古典跨到流行的人很多,但从流行跨到古典的人基本上没见过。”诚然,这是因为古典音乐所要求的技术门槛更高。“其实,我在做流行音乐之前是星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学的就是古典音乐。因为有这样的底子,我才能实现跨界。”
在考入星海音乐学院之前,李海鹰曾有一段当兵经历。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他,在部队自学和声学和复调音乐,“我把当时相关教材里的所有习题都做完了”。作为文艺骨干,部队固然不愿让他离开。几经波折,1979年,锲而不舍的李海鹰如愿考入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在校期间,我得到许多老师的帮助,包括和声老师蔡松崎、钢琴老师区晓等。”说起往事话难休,李海鹰回忆道:“当兵时,尽管我自学和声、复调,但教科书上的作品,包括巴赫的平均律和各种圣咏却从没听过。所以,到了学校以后我就开始恶补。那时只能凭学生证去图书馆打黑胶唱片,我一听就大开眼界。当时如饥似渴地听了非常多的音乐。这段学习时间对我后来的流行音乐创作以及其他音乐体裁创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阔别多年以后,李海鹰重返梦想腾飞的母校。他欣喜地看到新一代“星海人”不仅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具有开阔的思想和走向世界的勇气。李海鹰认为,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专业音乐院校,星海音乐学院在流行音乐学科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远远地脱离落后于世界,但我们不要缅怀过去,而应结合广东的地域优势去开拓一片沃土,重新定义流行音乐学科,布置全新的蓝图。如今的‘星海人’有一颗打破壁垒的决心,我真的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希望。”
一曲风靡全球华人圈的《弯弯的月亮》让李海鹰的名字走入人们的视野,如今,他依然是一位头戴无数光环的跨界音乐人。他的跨界,不仅是在体裁的突破,也在于风格的千变万化:《走四方》的豪迈万丈、《过河》的乡土风情、《我不想说》的柔情荡漾、《七子之歌——澳门》的家国深情……没有标准,却自有“将美好音乐传情呈现”的“鹰之风”。时刻保持“活到老,学到老”心态的李海鹰殷殷劝勉学子们说:“学习是一种常态。如今,大家拥有优秀的老师、美丽的校园以及各种优越的条件。这是笃实人生基础的第一步,未来,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我相信,母校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音乐艺术人才。”